博学与专精

我承认自己是博而不精的。

我自己有点像金庸作品中的黄药师:黄老邪奇门八卦,诗书礼乐无所不知。唯一的不同点就是黄老邪不仅样样都学,而且样样精通;而我则是爱好广泛,博而不精。

在中国大学慕课、Coursera上面,我报了许许多多自己感兴趣却无缘接触的课程。以至于我Coursera上面居然有20多门不同的课程等着我去完成。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也是如此,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政治、军事、哲学、历史、法律、经济、数学、物理、体育、计算机等等,我都有所了解,读过一些书,上过一些课。甚至于我还偶尔学习《易经》,知道一些八卦之术,我自己周遭恐怕难有我这般“博学之人”。乃至于单说我的专业计算机,我算法、图形化、运维、前端、网络、信息论、移动端、DL、CV、安全,我几乎门门皆有涉猎。天下英才无数,但说起来稍有自负之意——如我这般涉猎广泛之人恐怕不多。

但这样真的好吗?

我对每一门每一类都有着超越普通人的了解,可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我恐怕在每一门都是个不入流的水准。我只能说我对于很多行业都有不浅的“了解”,却不能说自己是一个“专业人士”。这让我陷入了困惑:这种“博学多才”,却“平庸无奇”的状态,真的适合我的成长吗?

我自己思考的答案也许与我所坚持的哲学是一样辩证的:有好有坏。

所谓坏处,自然就是没有专精之特长,很难在某一点做的极为优秀。人一旦缺乏了自己的专长,便难以真正脱颖而出。每一专业中的平凡一定会导致在每一次竞争当中,“博学者”都难以真正的寻找到一个特定的上升路径,换言之,“博学者”面临的问题可能就是缺乏提高层次的机会。

好处在于,“博学者”会在处于高层次时发挥重要作用。这就如同为什么所有的官员都要去党校学习一样:当人上升到一定层次时,专业知识的用处会相对缩小,而对于大局观和全面性的要求则会升高。如此一来,全才更适合管理与决策:哪怕在业务上我不是最强的,但我能以广泛的了解和相对于普通决策者而言更深刻的认识来做出更好的决策,抑或是说,做出让真正专业的人能够发挥空间的决策方案。

从小学到大学,我几乎一直是各种各样的干部——这让我的“博学”有了用武之地。但近年来,我愈发发现:我总是做的不错,但却很难做到最好;我缺乏那种高度投入的专注与热情、缺乏那种持之以恒的毅力与坚韧,这让我总是无法找到一个“最强特长”。因此无论如何“博学多才”,我的层次始终没有本质上的提高。

当然,在真正面临社会竞争之前,在人格特点彻底定性之前,我还有那么一丝丝机会在这四年中改变自己。也许四年后的我,能真正提升一个层次吧。

发表评论